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前身为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筹建于2013,由内蒙古医科大学牵头,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包头医学院为核心,联合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内蒙古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赤峰荣兴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锦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6家单位组建成立,至今协同单位已发展到36家。2015年5月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培育中心”。经过三年的培育,2018年12月教育厅实地考察并进行专家评审和教育厅厅长办公会议研究,2019年5月正式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源头优势,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国内外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前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协同组成一支恪尽职守,敬业乐群,甘于奉献的研究团队,形成了由国医大师引领,著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人才队伍。目前,成员有25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01人,具有博士学位76人,博士生导师36人。团队核心成员均为教授、博士,业务上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已经形成了国医大师引领,著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创新团队。有国医大师1人、岐黄学者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自治区杰出人才5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20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引进人才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自治区优秀教师5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9人、第二层次人选30人。
中心在多年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凝练了蒙医药文献研究、蒙医传统疗法研究、蒙医临床研究、蒙药资源与利用研究、蒙药开发研究、蒙西医结合研究和布氏菌病及地方病研究等7个主要研究方向和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的模式和机制,汇聚优质资源,开展蒙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创新研究,蒙医传统疗法疗效机制现代研究,蒙医药技术创新,开发优质产品,制定临床诊疗规范及布氏菌病与地方病防治方案优化等研发工作,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和核心科学问题,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引领和推进蒙医药事业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发展,为区域发展作出更多重大贡献。